有多少牧師被人冠以「聖潔牧師」的稱號,會覺得是一種讚美呢?有多少聲稱的基督徒會不從貶義的角度去運用這詞語呢?為何這麼多人口裡說相信聖經,心裡卻又會對聖潔有這樣負面的印象?聖經裡「聖潔的」或「聖潔」這兩個詞出現的次數超過六百次,又應許將來會有一座聖城,「聖者」會住在其中,他的名是聖潔的,又會賜下自己的聖靈,有四活物環繞他聖潔的寶座,晝夜不停說:「聖哉、聖哉、聖哉、主神是全能者。」(參啟二十一2;賽四十25;利二十二32;帖前四8;詩四十七8;啟四8,加上強調)
如果登山寶訓的上半部分教導了我們某些東西,所教的就是耶穌所傳的道乃是聖潔。聖潔和聖潔與得救的關係–就是他的主題。
登山寶訓記在馬太福音第五、六和七章,至此我們只細看了第五章。我們從八福中得知進天國的人會有的特質,又發現耶穌不是來廢掉律法,反而是指出自始至終守律法都是重要。我們又知道除非我們的義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否則就不得進天國,這些人只守律法的字義,卻輕忽律法的精義。
馬太福音第六和七章的前半章是登山寶訓的下半部分,包括更多基督向信徒頒下的誡命。遵守這些誡命與得救是否有關?肯定有關,我們將會看到,第七章的後半章會闡明這方面,絕無差錯。
讓我們繼續看一下耶穌命令自己的真信徒要怎樣行,就是相信他是神兒子彌賽亞的人。我們應該也需要問一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耶穌的聽眾不相信他,又為何要順服他?他們為何會聽從耶穌的要求,改變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答案很明顯:因為他們相信,所以願意遵行。他們藉著自己的行為就表明自己的信心。
第六章開始(Chapter Six Begins)
留心這第一部分中,耶穌假定信徒會行公義。然而,耶穌不想他們變得像法利賽人一樣,只著重外表上的聖潔,只為了討人歡心。耶穌提醒自己的門徒,追求聖潔的動機應該是為討神喜悅,而不是為打動人心: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1~4,加上強調)
耶穌完全期望門徒會賙濟窮人(我們從這書第三章已得知),律法有此要求(參出二十三11;利十九10,二十三22,二十五35;申十五7~11),文士和法利賽人也遵行了,並在施捨時吹號,表面上是呼喚窮人作公開賙濟。可是,有多少聲稱的基督徒(及聲稱的基督教會)對窮人一毛不拔?他們根本沒有賙濟,又何用察驗自己賙濟的動機。如果文士和法利賽人受著自私的理由驅使而作出嘩眾取寵的賙濟,聲稱的基督徒又被何種理由驅使自己忽視窮人的慘況呢?我們的義是否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呢?
哥林多前書三章10至15節中,保羅呼應這說法,表明人若動機不純正,即使作了好行為,也不會得到賞賜。真基督徒作各樣好事時,都應帶有純正的動機,可是卻並非人人會這樣做。保羅寫道,甚至傳福音也可以帶有不良的動機(參腓一15~17)。我們想要確保自己施捨的動機純正,最佳的方法就是盡可能暗地裡施捨。
耶穌也期望門徒禱告和禁食,並不是說「如果你們禱告時」,卻是說「你們禱告的時候」,就假定了他們必會禱告。但是,他們可能會摻雜了不正當的動機,好像未重生的人禱告和禁食一樣。若是這樣,他們就會失去動機純正時禱告和禁食所會得著的賞賜。所以,耶穌勸戒他們: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5~8、16~18)
再次,有多少聲稱的基督徒極少會投上時間祈禱,也從未禁食?文士和法利賽人都會禱告和禁食(儘管動機不良),那些基督徒的義是否比得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
聖潔祈禱(Holy Praying)
耶穌又告訴門徒應怎樣祈禱,示範如何禱告,啟示出他期望門徒要委身順服,並有怎樣的優先次序:1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9~11)
真門徒最看重的應該是神的名被尊為聖,這是說,神的名會被人尊重尊敬,被視為神聖。
當然,若有人祈求神的名被尊為聖,那人本身也應該持守聖潔,親自尊神的名為聖,否則便是假冒為善。所以,這禱告反映我們渴望別人好像我們一樣委身給神。上一章中,我曾問到,人們看電影視為消遣,不介意演員一再褻瀆神和聖子的名,反映這人多大程度上渴望神的名被尊為聖?按我的觀察,很多聲稱的基督徒也會作這事,起碼美國就有這情況。電影中的演員用你的名字作為粗話,你不會生氣嗎?
主禱文的第二個祈求也相仿:「願你的國降臨。」提到國家,就會令人想到統治那國的君王,基督徒渴望看見自己的王,祂掌管我們的一生,又統管全地。啊,萬人都會信而順服,向他們的王屈膝跪拜!
第三個祈求呼應第一個和第二個祈求:「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再次,我們生活上若不順服神的旨意,又豈能真心作出這祈求?真門徒渴求神的旨意完完全全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名被尊為聖,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神的國降臨,都比起我們「日用的飲食」更重要,故此排在第四位。即使這樣,這祈求本身也反映我們正確的優先次序,全然沒有貪心可言。門徒祈禱時,是事奉神,不是事奉瑪門。
續說模範禱文(The Model Prayer Continues)
至此主禱文的祈求都是源於聖潔的主題,這主題會貫穿整篇禱文: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2~15)
耶穌的真門徒渴求聖潔,故當他們犯罪的時候,就會感到極大的痛苦。2 他們知道自己的不順服已經得罪神,感到羞愧,很想自己不聖潔的污點可以除掉,但感謝神,慈愛的天父會願意赦免他們。不過,他們必須懇切祈求神的赦免,那就是主禱文的第五個祈求。
然而,我們是否得著寬恕,就視乎我們是否寬恕別人。因為神已經赦免了我們這麼多,所以我們也有責任寬恕凡求我們寬恕自己的人,甚至要愛沒有求我們寬恕的人。如果我們不肯寬恕,神就不會寬恕我們。神不寬恕的人會否進天國呢?我們再次發現這篇講道是關乎到得救、聖潔和這兩者的關係。
第六個祈求(即最後一個祈求)也是明顯與聖潔有關:「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或譯作「脫離那惡者」)。」真門徒極其渴求聖潔,到一地步會祈求神不要叫自己陷入受試探的局面,免得自己屈服。此外,他也會祈求神救自己脫離任何可能會絆倒自己的邪惡。主禱文的最後一個祈求,就等於呼求神幫助自己成為聖潔。
為何這六個祈求適合信徒作為禱告的內容?最後一句告訴我們:神是大君王,統管自己的國度,我們是祂的僕人。神是全能的神,沒有人膽敢違抗祂的旨意,一切榮耀都會永遠屬於祂:「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太六13)神配得人順服。
主禱文最重要的主題是甚麼?就是聖潔。基督的門徒渴求神的名被尊為聖,神的國會在地上建立,神的旨意會完全行在地上。他們會看這一切比自己「日用的飲食」更重要,渴望自己在神面前得蒙喜悅,即使有時失腳,也會想得著赦免。他們蒙了赦免,也會寬恕別人,又渴求完全成聖,因而渴望逃避試探,因試探會增加自己犯罪的機會。
門徒和物質資產(The Disciple and His Material Possessions)
登山寶訓接下來的主題,可能是令聲稱的基督徒最感到苦惱的教導,因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動機就是積聚錢財: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19~24)
耶穌命令我們不要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地上,「財寶」是甚麼?財寶通常收藏在藏寶箱中,埋藏在某一處,從不實際使用。耶穌形容財寶會招來蟲子、銹蝕和盜賊。換句話說,財寶「非不可缺少」。蟲子會蛀壞我們閣樓和櫃子最裡面的東西,卻不會蛀壞我們常穿的衣服。我們從不使用的玩具和「工具」才會生銹,並且堆積在地下室一角、車庫裡或儲物櫃中。盜賊闖入偷走人們實際上用不著的東西:藝術品、珠寶、貴重的小玩意及可典當的東西,卻通常不會偷去床鋪、爐具或食物(最少富裕國家的盜賊不會這樣)。
重點是說,我們是屬神的,故我們「擁有」的一切也是屬神的。我們是管家,管理神的金錢,所以一切花錢的決定都是屬靈的決定。我們怎樣運用金錢,可反映誰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我們屯積「財寶」,累積金錢,購買不必要的東西時,便顯明耶穌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因為如果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我們便會用他託付我們的金錢完成一些更佳美的事。
甚麼才是更佳美的事呢?耶穌命令我們積存財寶在天上。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呢?路加福音中,耶穌告訴我們:「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十二33)我們捐贈給慈善機構,便可積存財寶在天上。耶穌叫我們把肯定會貶值成一文不值的東西,用來投資一些永不會貶值的東西。有多少聲稱的基督徒會這樣做?北美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大都享受世界上最高級的生活,何以竟連十分之一的收入都不肯捐給窮人,漠視這律法的要求呢?3
昏花的眼睛(The Bad Eye)
耶穌講到眼睛就是「身上的燈」,到底是甚麼意思呢?他這樣說必定是與我們如何看金錢和物質有關,因為在上下文中,耶穌是論到這方面。
耶穌首先把積聚財寶在地上和積聚財寶在天上的人作出比較,然後又再比較兩種人,頭一種人眼睛瞭亮,全身光明,另一種人卻是眼睛昏花,全身黑暗。接下來幾節經文中,耶穌把得救與未得救的人作出對照,頭一種人事奉神,另一種人事奉金錢。所以,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推論,眼睛瞭亮的人就是積聚財寶在天上的人,又是事奉神的人,然而眼睛昏花的人,卻積聚財寶在地上,又事奉金錢。
從另一些經文得知,「昏花的眼睛」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到人的內心有貪婪(參太二十15及箴二十八22)。「眼睛瞭亮」正正相反,故必定是指到人的內心沒有貪婪。眼睛瞭亮的人全身光明,就是充滿真理,可是眼睛昏花的人卻充滿黑暗。請記得,眼睛昏花的人積存財寶在地上,金錢就是他的神。
奉金錢為神,是甚麼意思呢?這意味金錢佔據了你生命中只有神才應該有的位置。金錢主導你的人生,消耗你的精力、思想和時間,成了你快樂之源。你愛金錢。4 故此,保羅說貪心與拜偶像是一樣,言明貪心的人不會承受神的國(參弗五5;西三5~6)。
這段經文中,耶穌不是將兩種基督徒作出對照,乃是要比較真假信徒。積存財寶在地上的人充滿黑暗,事奉金錢,不事奉神,從自己的行為表明自己的不信。再一次,我們看見這篇講道是關乎到得救、聖潔和這兩者的關係。
貪得無厭的窮人(The Covetous Poor)
並非貪求奢侈品才算是錯,若有人貪求生活必需品,也可能不對。耶穌再說: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25~34)
這書大多數的讀者根本不可能與耶穌所論到的人有半點瓜葛,你上一次何時曾為食衣住行憂慮?
然而,耶穌的說話肯定適用於我們。如果貪求生活必需品並不正確,那麼貪求非必需品就更不正確了。耶穌期望門徒只專心尋求兩件事:就是求神的國和神的義。聲稱的基督徒無法負擔十一奉獻,卻能負擔寵物的食物、有線電視、新車或新傢俱的開支、時尚產品或服飾、零食等,這些人是否算得上達到基督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的標準?不,這些人只是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是信徒。
刺和梁木(Specks and Logs)
耶穌接下來吩咐門徒,不要犯上論斷和挑錯處的毛病: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七1~5)
論斷人是甚麼意思呢?法官尋找被帶到法庭的人犯了甚麼錯,那是法官的工作,故此,只要證據確鑿,法官審判人並沒有錯。法官理應審判人,用當地法律的準則衡量人。假如某地方沒有法官,罪犯便可以橫行無忌。
可是,很多人似乎以為自己是法官,所以常常尋找別人的錯處,這樣做卻是錯的。此外,這些人通常未曾了解實情,就論斷人,作出偏差的結論。更糟糕的是,這些「法官」經常會用自己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論斷人,因而成了假冒為善的人:「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
耶穌正是論到這種行為。使徒雅各寫道:「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這種罪行是教會最常見的問題,若有人論斷別人,就很可能也會被人論斷。我們中傷其他信徒,向人指出那人的錯處,就是在扮演法官。我們觸犯了那黃金定律,因我們也不想有人在背後中傷自己。若我們自己有更多錯處,卻論及別人的錯處,就成了那自己眼中有梁木的人。
然而,請注意耶穌沒有禁止人考量別人的靈性,他接著說: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七6)
我們若要服從這命令,就必須衡量甚麼人才算是「屬靈上的狗或豬」,這是說那些人不會欣賞貴重的屬靈事物,像是神的話語。我們很快會見到耶穌如何吩咐門徒藉著屬靈領袖的果子去衡量他們。
勉勵禱告(Encouragement to Pray)
最後,我們來到登山寶訓的最後一段。這一段首先提出的,是一些激勵人去禱告的應許: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太七7~11)
「啊哈!」有讀者這樣說;「這段登山寶訓的經文與聖潔無關。」
這全視乎我們祈禱的時候是為了甚麼東西去祈求、叩門和尋找。我們既然「饑渴慕義」,就會渴望遵守耶穌在前面的教導中所吩咐我們的一切命令,也必定會在祈禱中反映這種渴望。事實上,登山寶訓中主禱文表達了渴望神的旨意得著成全,也渴望成聖。此外,路加福音中,同一篇主禱文的結尾還寫著:「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麼?」(路十一13)看來,耶穌應許給我們「好東西」時,並不是想到奢侈品之類,而是想到聖靈才是「好東西」,因為聖靈會叫我們成為聖潔,幫助我們傳揚福音,叫其他人也成為聖潔。聖潔的人會進天國。
結語(A Summarizing Statement)
我們來到最後一節經文,應該視為是結語,總結耶穌前面談及的一切。很多註釋書的作者也忽略了這節經文,但我們絕不可以錯過。這節經文是用「所以」作開始,故明顯是結語,因而與前面的教導連繫上來,而問題是:這節經文會總結多少耶穌前面講到的話?讓我們讀一下,再作思想: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這句話不可能只是總結前幾節論及祈禱的經文,否則便沒有意義。
請記得耶穌一開始講論時,曾經警告人們不要想他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參太五17)。從那部分的經文至此處的結語中,耶穌基本上只是修訂、講解和補充神舊約的命令。所以,耶穌當下是總結他一切吩咐的命令,都是衍生自律法和先知:「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七12)「律法和先知」這句話連接起馬太福音五章17節至七章12節中耶穌的話。
接下來的兩節經文說明,得救與遵守我們所謂的「黃金定律」,兩者有何關係: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明顯看來,窄門和引到永生的窄路很少人找著,是象徵得救;闊門和引到滅亡的闊路是大多數人走上的路,乃是象徵沉淪。如果耶穌前面講到的話帶有任何意義,如果這篇講道帶有任何邏輯上的演進,如果耶穌是有理智的傳道人,那麼,最自然的解釋便是說,窄路就是跟隨耶穌的路,遵守他的命令,闊路就正好相反。有多少聲稱的基督徒正在走耶穌啟示的窄路?若果你正隨波逐流,便肯定是正在走闊路。
耶穌發表這篇救恩講道時,住口不提信心或相信他,實在叫很多聲稱的基督徒感到苦惱。可是,人們若是明白信心與行為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這篇講道就沒有問題。人若順服耶穌,便會藉著自己的行為表明自己的信心。人若不順服耶穌,便表示他不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我們得救是顯明神向我們施恩,也會在我們生命中發動轉化的工作。我們的聖潔就是神的聖潔。
如何辨別假的宗教領袖(How to Recognize False Religious Leaders)
接下來,耶穌叫自己的聽眾小心假先知和假領袖,這些人引誘不存疑心的人踏上沉淪的闊路,傳講並非從神而來的信息,故此假先知也屬於這一類人。如何才能辨別誰是假領袖呢?用辨別假信徒的方法,就可辨別出假領袖: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15~23)
假教師很詭詐,外表看來好像真教師,會口稱耶穌為主,說預言,趕鬼和行神蹟,卻只是「披著羊皮的狼」,並不是真綿羊。真假教師可以怎樣分辨呢?察驗他們的「果子」,便可曉得他們的性情。
耶穌是論到那些果子呢?就是順服他一切教導的果子。真教師會教導和遵行天父的旨意,但假教師卻會教導虛謊和「作惡」(七23)。我們有責任比較真假教師的教訓,按照耶穌作出的教導和命令而活。.
今天的教會充滿假教師,我們應不足為奇,因為穌和保羅也都預先警告我們,末日臨近時,我們就應預計假教師會出現(參太二十四11;提後四3~4)。我們今天最猖獗的假先知,就是教導不聖潔也能進天國的人。這些人要為數以千萬計永遠沉淪的人負責。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寫到這些人,便說:
實在很可怕!–神的使者變成魔鬼的傀儡!–這些人本來受託教導人進天國之道,實際上卻教導了地獄之路……若有人問:「啊,誰曾這樣做?」……我便會回答,有數以萬計又聰明又德高望重的人曾這樣做,別管是屬於哪個宗派,這些人叫驕傲的、不務正業的、慾火攻心的、貪愛世界的、愛享樂的、不義或不仁的、輕率又無用的、沒有為義的緣故遭受責備的等人,以為自己可進天國。這些是名副其實的假先知,是神和人的叛徒……不斷叫更多人走進地獄,他們無論甚麼時候離世,「地獄也會從下面上來迎接他們」!5
約翰衛斯理正是論到馬太福音七章15至21節中耶穌警告人小心的假教師。
留心,耶穌再清楚地指明,不結好果子的人會下地獄(參七19),與今天很多假教師所說的剛好相反。這原則不只適合於教師和先知,也適用於所有人。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原諒我再說一次,這篇講道是關乎到得救、聖潔和這兩者的關係。人若不順服耶穌,便會走向地獄。
也要留心耶穌指出人內外的情況是有關聯,「好」樹結好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那人外面流露的好果子是來自內在的性情,凡真正相信耶穌的人也會被神改變內在的性情。6
最後的總結(The Final Summary)
耶穌用一個例子總結整篇講道,你也會想到,這例子是關乎到順服與得救的關係: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七24~27)
有些人解釋耶穌這最後的例子是「成功生活」的公式,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上下文的內容表明這比喻的主題不是如何在艱難之時靠著相信耶穌的應許而發達。這例子是要總結出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論到的一切。聽見耶穌的話就去行的,就是聰明人,會屹立不倒,不用害怕神的忿怒。不順服耶穌的人是愚蠢人,會損失慘重,要受「永遠沉淪的刑罰」(帖後一9)。
回答反對的聲音(Answer to an Objection)
耶穌的登山寶訓會否不可能只適用於耶穌受死和復活前的信徒呢?那些人豈不是暫時靠律法作得救的途徑,但耶穌為他們的罪受死後,他們便是靠著信心得救,因而抵銷這篇講道中解釋的得救方法嗎?
這理論並不高明,從沒有人可以靠自己的行為得救,總是要靠信心得救,舊約之前和舊約期間都是一樣。羅馬書第四章中,保羅指出亞伯拉罕和大衛都是因信稱義,不是因著行為。
再者,耶穌的聽眾都不可能靠行為得救,因他們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參羅三23)。只有神的恩典才能救他們,只有憑信心才能領受神的恩典。
很可惜,今天太多教會把耶穌的命令都只視為是叫我們感到罪疚,從而明白自己無法靠行為賺得救恩,僅此而已。現在我們「接收了這信息」,已經憑著信得救,便可忽視大部分耶穌的命令。當然,我們想叫別人「得救」時,便再次擺出這些命令,叫人自知有罪,於是可憑著沒有行為的信心得救。
耶穌沒有叫門徒:「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確保他們明白自己一旦自覺有罪,然後便憑著信得救,我的命令就完成了在他們生命中的目標。」相反,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加上強調)
1 可惜,有些人主張基督徒不應如此祈禱,因這禱告最後沒有「奉主名求」。可是,若用上這種邏輯,則可以斷定使徒行傳和新約書信中很多使徒的禱告都不是「基督徒的禱告」,因都沒有寫上「奉主名求」。
2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還有很多同類經文),真門徒並非完美或完全不犯罪。然而,這節經文證明真信徒犯罪時會感到憂慮不安。
3 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北美福音派的基督徒只有四分一會作十一奉獻。四成的人會說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每年收入達五萬到七萬五千美元的人,平均只會捐獻1.5%的收入給慈善機構,包括宗教慈善機構。而這些人在追求享樂上的花費,卻是12%的收入。巴納(George Barna)於自己所寫的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Church一書中指出,他的調查表示非基督徒比起已經重生的基督徒更熱衷向非牟利的組織和窮人捐款。
4 另一場合中,耶穌同樣講到人不可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路加告訴我們:「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路十六14)
5 約翰衛斯理,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Baker: Grand Rapids, 1996),1872年由Wesleyan Methodist Book Room再版,頁441、416。
6 我不禁想借此機會評價一下某種人們慣常用來試圖為人擺脫罪名的借口:「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如何。」正正相反,耶穌說外表可以反映內心。另一場合中,耶穌告訴我們,「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人口裡發出仇恨的話,就表示那人心中充滿仇恨。耶穌也告訴我們,「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可七21~22)。人犯姦淫時,我們確實知道那人內心有甚麼:就是姦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