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门徒的牧师渴望叫人成为一些顺从基督所有命令的门徒,也会很喜欢登山宝训,这是耶稣最长的讲论,也充满他的命令,造就门徒的牧师会很想顺从和教导自己的门徒所有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吩咐的东西。
既然这样,我想分享一些自己如何理解马太福音五章至七章中的登山宝训,也鼓励牧师逐节地教导自己的门徒登山宝训,希望我以下所写的,可以帮助你们达到这目标。
下面是登山宝训的大纲,只是给我们一个普通概览,突出一些重要主题。
I.)耶稣招聚自己的听众(五1-2)
II.)引言(五3-20)
A.)有福的人带有的特点和祝福(五3-12)
B.)劝告人们继续作盐作光(五13-16)
C.)律法与跟随基督之人的关系(五17-20)
III.)讲论: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五21-七:12)
A.)彼此相爱,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五21-26)
B.)性方面贞洁,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五27-32)
C.)诚实待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五33-37)
D.)不要复仇,如同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五38-42)
E.)不要恨你的仇敌,如同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五43-48)
F.)做好事,要有正确的动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六1-18)
1.)赒济穷人,要有正确的动机(六2-4)
2.)祈求正确的动机(六5-6)
3.)转到祷告和宽恕的主题(六7-15)
a.)祷告的教导(六7-13)
b.)彼此宽恕的必要(六8-15)
4.)为正确的动机禁食(六16-18)
G.)不要服事钱财,如同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六19-34)
H.)不要计较你弟兄的小错(七1-5)
I.)不要浪费时间向一些不会欣赏的人谈论真理(七6)
J.)鼓励人们祈祷(七7-11)
IV.)结论:讲论的总结
A.)结语(七12)
B.)劝告人们顺服(七13-14)
C.)如何认出假先知和假信徒(七15-23)
D.)最后针对不顺服的警告和总论(七24-27)
耶稣招聚自己的听众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太五1-2)
看来,耶稣是有意远离「群众」,走到山上,减少自己听众的数目。经文告诉我们,「门徒到他跟前来」,似乎指出只有那些渴望听他说话的人,才愿意攀山越岭去找耶稣最后落脚的地方,看来人数也不少,七章28节称这些人作「众人」。
耶稣然后开始讲道,向门徒说话。从一开始我们便约莫知道耶稣最重要的主题会是甚么。耶稣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拥有一些特质,便是有福的人,因为有这些素质的人可以得进天国。耶稣最主要的主题就是: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天国。人们称五章3至12节的经文为八福,全部都充满这主题。
耶稣列出一些有福的人会有不同的特征,又向这些人应许一些特定的祝福,不细心的基督徒不时以为每个基督徒只应发现自己有一种八福的特质,只有一种,不过,小心的读者会知道耶稣不是列出一些不同的信徒,会得到不同的祝福,却是说所有真正的信徒也会得着一种包罗万有的将来祝福:承受天国。我们没有另一种明智的方法,去解释耶稣这一段话: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五3-12)
祝福和性格特征
首先,我们先思想所有应许的祝福,耶稣说有福的人会(1)承受天国,(2)得到安慰,(3)承受土地,(4)得到饱足,(5)得到怜恤,(6)得见神,(7)得称为神的儿女,及(8)承受天国(重复第一个祝福)。
耶稣是否想我们认为,只有虚心的人和为义受逼迫的人才会得进天国?是否清心的人才会见到神,使人和睦的人才会得称为神的儿女,然而这两种人也不会进入天国?难道使人和睦的人不会得到怜恤,怜悯人的人不会得称为神的儿女?显然,这些也会是一些错误的结论。因此,安全起见,我们只可推论这些应许的祝福也是一个大祝福的不同方面——这大祝福就是可以承受天国。
现在,我们看看耶稣所形容的不同特征:(1)虚心,(2)哀恸,(3)温柔,(4)饥渴慕义,(5)怜恤,(6)清心,(7)使人和睦,(8)受逼迫。
耶稣是否想我们认为,人们可以清心,却不怜恤人?可以为义受逼迫,却不饥渴慕义?显然不是。有福的人有着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某程度来说,一切有福的人都有这些特征。
清楚地,八福描写真正跟从耶稣的人所会有的性格特征,耶稣向门徒列出这些特征,向他们肯定他们是有福的人,已经得救,有一天会得进天国。现在,他们因着苦难,可能不觉得这样有福,旁观的世人也不以为他们是有福的人,但是神看他们确是有福。
人们不符合耶稣的形容,便不是有福的人,不会承受天国,所有造就门徒的牧师也要感到自己有责任,确保自己羊群中的人都知道这点。
有福的人带有的性格特征
有福的人带有的八种特征,也必须接受某程度的解释。举一个例子,「虚心」是怎样的一种美德?我倾向认为耶稣是在形容第一种必需的特质,得救的人也一定会拥有的——那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灵性虚空,一定要先看到自己需要一位救主,才可能得救,耶稣的听众中也有这一种人,刚刚才发现自己的惨况,比起以色列中骄傲的人,盲目地犯罪,这些人多么有福!
第一种性格特质除去所有自负和配得救恩的想法,真正有福的人明白自己没有甚么可以献给神,他自己的义不过是「污秽的衣服」(赛六十四6)。
耶稣不想有人以为,单靠个人努力便可以得到这些有福之人的性格特质。不,人们如果有这些性格特质,是因为他们有福,这是说神祝福他们,都是从神的恩典而来。耶稣所说到的有福的人之所以得到祝福,不只是因为天国中有祝福等待他们,也因为神在他们地上的生命动了工。当我看到自己生命中有这些有福的特征时,「虚心」让我记得这不是自己的功劳,乃是神以恩典所作成的工夫。
哀恸的人
如果因为第一种特征是得进天国的必需素质,所以它首先给列出来,那么或者第二种特征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哀恸的人有福了。」(太五4)耶稣会否可能是在形容内心的悔改和痛悔?我相信是的,特别因为圣经也明说,依神的意思忧愁,会带来悔改,以致得救(参考林后七10)。耶稣有一次说到那个哀痛的税吏,就是这种有福之人的例子。那税吏在圣殿里谦卑地跪下,捶胸哭求神的怜悯,旁边的法利赛人却不是这样,他祷告时骄傲地提醒神,他有十一奉献和每星期禁食两次。税吏离开圣殿时,神便赦免了他的罪。在这故事中,税吏是有福的人,法利赛人却不是(参考路十八9-14)。我相信耶稣的听众中,有些人因着圣灵的责备,内心感到哀恸,他们也会很快得到圣灵的安慰!
如果耶稣不是论到人们悔改相信基督时所感到的哀恸,或许便是描写所有真信徒继续活在世上时也会感到的哀痛,因为神爱世人,世界却叛逆抗拒神,保罗形容这种感觉时,说「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罗九2)
温柔的人
第三种特征是温柔,圣经也把温柔列入圣灵果子中(参考加五22-23)。温柔不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性情,而是有些人领受了神的恩典和内住的圣灵,得到祝福,变得温柔。他们有一天会承受地土,因为只有义人才会住在神所创造的新天新地。人们自称是基督徒,却口出恶言,这些人应要小心,他们不是有福的人。
饥渴慕义
第四种特征是饥渴慕义,形容一种所有真正重生的人也会有的渴望,是神赐在他们内心,因着世上一切的不义和自己内心仍有的不义,感到悲伤,憎恶罪恶(参考诗九十七10,一一九128、163),喜爱公义。
太多时候,我们读到圣经中公义这词语,便马上把这词语转为「由基督加给我们律法上的义」。但是这词语通常不是解作这个意思,很多时候,公义是指到「按着神的标准公义地生活的素质」,明显也是耶稣这处本来的意思,因为基督徒没有理由渴慕一些他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若从圣灵重生,便会渴望活出公义,神也保证他们会「得到饱足」(太五6),借着神的恩典,神一定会完成祂在信徒心中所展开的工作(参考腓一6)。
耶稣这处所说的话也预言到新天新地的时候,「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将不会再有罪恶,人人也会尽心爱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现在我们饥渴慕义,将来便会得到满足,我们真心的祷告最后便会应允:「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
怜恤人的人
第五种特征是怜悯,也是所有重生的人也自然会带有的特质,因为怜恤人的神正住在他们内心。人若不怜恤别人,便不是神所祝福的人,也显明他们没有领受神的恩典。使徒雅各也说:「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二13)如果人们站在神面前,得到没有怜悯的审判,你认为这人可会得进天国,还是地狱呢?[1] 答案显而易见。
耶稣有一次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仆人得到他的主人大大的怜恤,后来却不愿意向自己同辈的仆人显出怜恤,主人发觉这事后,便「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太十八34)这人之前正式免除的债也重新再算起来,然后耶稣警告他的门徒:「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十八35)因此,如果主内的弟兄姊妹请求我们宽恕,而我们不肯宽恕,神便会再次计算我们从前得蒙赦免的罪,我们便会被交给掌刑罚的人,等我们还清自己永不可能还清的债,我看这情况断不像可以进天国。再一次,不怜恤的人不会从神得到怜恤,也不属于有福的人。
清心的人
第六种得进天国的特征是清心,真正的基督徒不像自称的基督徒一样,不单是外表上圣洁,他们借着神的恩典,内心也变得清纯,从内心真心地爱神,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思和动机,耶稣应许他们会得见神。
我可否再次问,我们可会相信有些真正的基督徒可以不清心,因而不会得见神?神会否对他们说:「你可以得进天国,不过你不能见我?」不,明显一切真正可进天国的人也是清心的人。
使人和睦的人
接下来列出的是使人和睦的人,他们会得称为神的儿女。再次,耶稣一定是在形容所有真正的基督徒,因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也是神的儿女(参考加三26)。
灵里重生的人,最少会在三方面成为和平使者:
第一,他们与神和好,他们从前是神的仇敌(参考罗五10)。
第二,他们会尽可能与别人和平共处,不会经常发生纠纷和争端。保罗写道,人们若行出争竞、忌恨、恼怒、结党和分争,便不会承受神的国(参考加五19-21)。真正的信徒会退一步避免斗争,与人和平相处,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弟兄,便不能说自己与神和好(参考太五23-24,约壹四20)。
第三,真正的基督徒透过分享福音,也会帮助其它人与神与人和好,雅各可能是用了这节登山宝训的典故,写道:「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三8)
为义受逼迫的人
最后,耶稣称那些为义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明显地,他是说到一些按公义而活的人,不是一些以为基督的义已加在他身的人。人们顺从基督的命令,就会受到非信徒逼迫,但将来会承受神的国。
耶稣说到的逼迫是那一种呢?酷刑?殉道?不是,耶稣特别地列出是为他的缘故被人毁谤辱骂,这再次指出人们若真是基督徒,非信徒明显会知道,不然这些人不会恶言中伤基督徒。有多少所谓的基督徒与非信徒难以分辨,以致没有一个非信徒会向他们口出恶言?这些人根本不是基督徒,因为耶稣说:「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六26)人人也说你好的时候,这是一个记号,你可能是假信徒,因为世人会恨恶基督徒(同参考约十五18-21,加四29,提后三12,约壹三13-14)。
作盐作光
耶稣向那些顺服的门徒作出保证,他们确实是生命转化了和有福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国后,便提出一个警告。很多现代的牧师不断地向那些属灵山羊作出保证,他们永远不能失去那他们以为自己拥有的救恩,耶稣却不像这些牧师,他深爱自己的真门徒,甚至提醒他们,他们也有可能失落,不再是有福的人: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
留心,耶稣不是叫门徒成为盐或光,却是说(喻意地说)他们已经是盐,叫他们保持盐的味道,又说(喻意地说)他们已经是光,又叫他们不要把光隐藏起来,却要任这光照耀下去。耶稣所说的话,与很多说给自称是基督徒的讲道相反,这些讲道叫这些人要变成盐和光,如果人们并非已经是盐和光,便不是基督的门徒,不属于有福的人,不会进天国。
在耶稣的时代,盐主要是用来保存肉类,我们既是顺服基督的门徒,便是叫这罪恶世界不致变得完全腐败溃烂的盐,可是,如果我们的行为好象这个世界,便真是「无用」(13节)。耶稣警告那些有福的人要保持咸味,保存自己特有的特质,一定要与自己身边的世界分别出来,以防自己变得「失去咸味」,以致不得不「丢在外面,被人践踏」,这是其中一个新约中见到向真信徒发出的警告,警告他们不要倒退。如果盐是真的盐,便会有咸味,同样地,跟从耶稣的人的举动也会像跟从耶稣的人,要不然,就算这些人曾经是基督徒,现在也不是基督徒。
真正跟从基督的人也是世界的光,光总会发出光辉。如果光不发光,便不是光。在这比喻中,光代表我们的好行为(参考太五16)。耶稣不是叫一些没有好行为的人拼命做一些出来,而是叫那些有了好行为的人不要向别人藏起自己的好行为。他们这样行的话,便会归荣耀给天父,因为天父在他们里面的工作,是他们好行为的根源。在这点上,我们看到神的恩典工作与我们与神同工的美妙平衡,任何人想要成圣,也需要这两者的配合。
律法与跟随基督之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进到一个新段落,这段落相当重要,基督说出余下讲论的内容前,先说出这段引言: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五17-20)
如果耶稣提醒他的听众,不要以为他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们便可以安心地推论,最少有些听道的人当时作了这错误的假设。他们为何作了这种错误的假设,我们只能猜测,或者因为耶稣严厉地责备律法主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使到有些人以为耶稣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
不管怎样,耶稣无疑想自己的门徒明白这种假设不正确,他既默示了整本旧约,肯定不会废掉所有他借着摩西和众先知所说的东西。相反地,耶稣说他会成全律法和先知。
那么,耶稣会如何成全律法和先知?有些人认为耶稣是说到自己会应验那些弥赛亚的预言。虽然耶稣实在有(或是将会)应验所有弥赛亚的预言,但不完全是他当时内心所想的。清楚地,上下文指出耶稣也是论到一切写在律法书和先知书中的话,从律法的「一点一画」(18节),及至「最小」(19节)的诫命。
另一些人则推想,耶稣是指到他会成全律法,借着他顺服的生命和牺牲受死,为我们成全律法的要求(参考罗八4)。不过,根据经文上下文,这不是耶稣当时内心所想的,因为接下来的一节,耶稣完全没有提到自己的生命或受死,以指出这就是成全律法。反之,在接下来的一节中,耶稣说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都要成全」以先(指到耶稣死在十架上以后还有很久的时间),律法也仍然相关。然后又指出,人们对律法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在天国的地位(19节),又说他们必须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遵守律法,否则便不会进天国(20节)。
明显地,耶稣除了要成全那些弥赛亚的预言、预表和律法的影儿,为我们成全律法的要求以外,也希望听道的人持守律法的诫命,遵行先知所说的话,从一个角度来看,耶稣透过显出神对律法真正和原来的心意,来成全律法,完全地肯定和解释律法,补充听众对律法缺乏的理解。[2] 第17节中翻为「成全」的希腊文,在新约中也翻作「完成」、「完结」、「充满」和「完全履行」等,这正是耶稣想解释的事,会在后四句经文后面开始。
不,耶稣不是来废掉律法和先知,却是来成全这些,也就是「完全地充满」。我教导登山宝训这部分时,通常会向人们拿出半杯水作为示范,代表律法和先知的启示,耶稣不是来废掉律法和先知(我这样说的同时,会作势要倒出那半杯水),相反地,耶稣会成全律法和先知(每次我也会拿一瓶水,倒水进水杯,直至满溢),这样说也帮助人们理解耶稣的意思。
守律法的重要
耶稣论到持守律法和先知的诫命时,说得不能再有力了。他期望自己的门徒顺服这些诫命,这些诫命由古至今也是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如何看待这些诫命,会决定他们在天国的地位:「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五19)
然后,我们来到第20节:「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留心,这不是一个新想法,却是一个结论,由「所以」这连接词连上前面几节的经文。持守诫命有多重要?人们必须持守诫命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才可以进入天国。再一次,我们看到耶稣论到同一个主题——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天国。
唯恐自己与基督抵触,如果人们的义没有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时,造就门徒的牧师便永远不可肯定他们拥有救恩。
耶稣说的义是哪一种?
耶稣说我们的义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时,是否指到他会无价地送给我们法律上的义?不,耶稣不是指到这事,有很合理的原因:第一,上下文也切合这种解释,耶稣说这话以前或以后(贯穿整段登山宝训),也是论到持守诫命,即按公义而活,而最自然地解释耶稣的话,便是说我们必须活得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公义,若是说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标准有别于他对自己门徒的标准,便会很奇怪了。耶稣会定文士和法利赛人所犯的罪,却不会定自己门徒的罪,单单由于门徒作了一个「得救的祷告」,这种想法可真愚昧。[3]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想接受这节经文明显的意思,因为这样听来好象是律法主义,但是,我们真正的问题是由于我们不明白基督所赐的义和行出来的义,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然而,使徒约翰却明白这种关键,他写道:「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约壹三7),我们也不像约翰一样,明白重生和行义的关联:「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约壹二29)
耶稣可以为五章20节的经文加上补充:「如果你们悔改,真正重生,借着真信心领受我公义的无价礼物,你所行出来的义便会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因为你与我内住的圣灵同工。」
如何可比文士和法利赛人圣洁
看过耶稣在五章20节的说话后,很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文士和法利赛人究竟有多公义?答案是:不太公义。
在另一次,耶稣指文士和法利赛人好象「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二十三27),这是说,他们外表上看来公义,内心却是邪恶,大费周章要守律法的字义,却忽略律法的精义,不时会扭曲或甚至窜改神的命令,以自称为义。
实际上,文士和法利赛人内在的瑕疵,正是耶稣接下来登山宝训的重点,我们见到耶稣引述很多众所周知的诫命,每次引述经文后,也说出持守这律法的字义和精义会有何分别,这样做的时候,便一再揭露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教训和假冒为善,又说出他对真门徒所有的期望。
耶稣说出每个例子前,也会说:「你们听见有话说。」这些听见耶稣说话的人,可能从未读过旧约的经卷,只是在会堂里听过文士和法利赛人读出来。可以这样说,这些听道的人终其一生都只听到一些假的教训,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曲解神话语所来的解释,看见的,是他们不圣洁的生活方式。
彼此相爱,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
耶稣先以十诫的第六诫作为起点,开始教导门徒神对他们的期望,同时又揭示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五21-22)
首先留心,耶稣不是警告有一些东西可以使人进到地狱,他的主题是: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神的国。
文士和法利赛人叫人不可杀人,引用第六诫,看来是警告杀人可能难免受审。
不过,耶稣想自己的门徒知道,文士和法利赛人看来也不明白,就算是一些「较轻微」的违法,人们也可能难免受审,受到神的审判。我们彼此相爱(第二大的诫命)既是如重要,我们向弟兄动怒时,便应该已想到自己被神判为有罪了。如果我们口头上发出自己的怒气,向弟兄口出恶言,便是犯上更严重的罪,也应该看自己在神的最高法院中被判有罪了。如果我们变本加厉,一再恶言攻击弟兄,我们在神面的罪可能大得会叫我们进到地狱[4],这是相当严重!
我们与弟兄的关系可测量我们与神的关系,如果我们恨恶自己的弟兄,便显出我们没有永生,约翰写道: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壹三15)
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
按照耶稣吩咐,我们要彼此相爱,彼此得罪时,要努力和好,这是相当重要(参考太十八15-17)。
耶稣继续说: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五23-24)
这是说,如果我们与弟兄的关系不好,我们与神的关系也会好,法利赛人罪在把一些小事看成是大事,却又把大事看成是小事,耶稣说他们「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二十三23-24),他们着重十一奉献和献祭,却忽略一些远为重要的第二大诫命「彼此相爱」,人们献祭,理应是为表达他们对神的爱,同时竟又违犯神第二重要的诫命,这是多么的假冒为善!耶稣正正是要警告这种行为。
耶稣仍是论到神审判的严格,继续说: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太五23-26)
我们尽可能地与弟兄和平相处,离开神的审判,这是最好的。如果有弟兄姊妹向我们怀怒,当我们「还在路上」,就是我们去到神面前的天路旅程上,仍然顽固地不肯与肢体和好的话,将来必定会后悔了。耶稣这处所说的话,和他在马太福音十八章23至25节中论到不肯宽恕人的恶仆所发出的警告,也十分相似。那仆人自己得了宽恕,却不肯宽恕另一个欠债的人,最后被送到掌刑的人手中,「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太十八34)。经文这处,耶稣同样地警告人们若不按着神的心意爱自己的弟兄,便会招致可性的永恒后果。
性方面贞洁,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
耶稣第二个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如何死守字义,却疏忽律法精义的例子,主题是十诫的第七诫,耶稣期望自己的门徒比文士和法利赛人在性方面更加贞洁: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太五27-30)
再次留心,耶稣仍然是保持同一个重要主题: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神的国。耶稣警告人们地狱的事,告诉人们必须怎样做,好脱离地狱。
文士和法利赛人不能忽视第七诫,所以表面上遵守诫命,忠于自己的妻子,可他们却会幻想自己与其它女人相好。当他们在市集看见女性,便会想象脱掉她们衣服后的样子,他们内心犯了奸淫,因而触犯了第七诫的精义。今天的教会中,有多少人会是这样呢?
当然,神本意是叫人在性方面完全贞洁。明显地,你与邻居的妻子发生关系,便肯定是错,但如果你只是想象与她发生关系,也同样是错的。耶稣没有在摩西律法所要求的事上加上一点一划,第十诫明明写着禁止人们动淫念:「不可贪恋人的妻子。」(出二十17)。
耶稣的听众是否也被定罪?大概也是。他们应该怎样做呢?耶稣教训他们时,他们便应该马上悔改,无论要做甚么,不管会付上甚么代价,人们若动了淫念,也应该停止,因为人们若行出淫念,便会进到地狱。
当然,有理性的人也不会以为耶稣是指人们若动了淫念,便应该按着字面剜掉眼睛或砍掉一只手,人们动了淫念,剜掉一只眼,也只会变成单眼淫魔!耶稣戏剧性又严肃地突出顺服第七诫的精义有多重要,永生就在于此。
造就门徒的牧师跟从基督的榜样,会劝告自己的门徒「砍掉」一切会叫他们跌倒的东西。如果这是有线电视,便切断电线吧;如果这是一般的电视,便移走那电视吧;如果你订了杂志,便应该取消订阅;如果这是互联网,便应该马上离线;如果这是一扇窗子,便应关上窗子,绝不值得为这些东西而要永远下在地狱里。因为造就门徒的牧师真心爱护自己的羊,所以他们会如同耶稣一样,向门徒道出真理,警告他们。
另一种犯奸淫的方式
耶稣接下来所说的例子,与我们之前想过的一个情况十分相关,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耶稣在这处提出来。这例子不应该看为是一个新主题,它乃是进一步阐明前面的主题,主题就是:「法利赛人所作另一件等同于奸淫的事。」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他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五31-32)
这例子说明,文士和法利赛人如何扭曲神的律法,以迎合自己犯罪的生活方式。
我们想象一个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吧,在他屋子对面的街角住了一个很吸引的女人,那法利赛人对她动了淫念,每天见到她,便与她打情骂俏。她看来也喜欢他,那法利赛人对她的欲望便越来越大了,很想看到她脱衣服,性幻想的时候,不时也想起那女人。啊,假如他可以得到她就好了!
可是,那法利赛人有一个问题,他已结了婚,他的信仰也禁止他犯奸淫,他又不想触犯第七诫(即使他每次想入飞飞的时候,早已触犯了那诫命),他可以怎样做?
有一个解决方法!如果他与自己的现在的妻子离婚,便可以再娶他心目中的女人!不过,离婚是否合律法?有另一个法利赛人告诉他,律法是许可的!还有圣经支持这样做!申命记二十四章1节说,你休妻时,要给妻子写一份休书,在一些情况下,离婚一定合乎律法!但要在甚么情况下?那法利赛人仔细地查考神的话语:
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申二十四1)
啊!如果那法利赛人找到一些对妻子不满的地方,便可以休妻!他确找到!他的妻子不及对面街的女人那么吸引!(这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例子,根据耶稣时代最著名教导离婚的希勒尔拉比(Rabbi Hillel)所言,如果一个男人找到一个更吸引的女人,便可以合法地休妻,因为他眼中已「不喜悦」现在的妻子。希勒尔拉比也教导人,如果他们的妻子放太多盐在食物里,或与另一个男人说话,或没有为他产子,也可以休妻。)
所以,那个动了淫念的法利赛人便给了妻子一份所需的休书,合法地休妻了,又很快再娶那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女人,他做这一切事,半点罪疚感也没有,因为他遵守了神的律法!
另一个看法
当然,神会用不同方式看事情,神从来没有写明申命记二十四章1至4节中提到的「不合理的事」是甚么,也没有说到究竟是否有一个合法离婚的理由。事实上,经文丝毫没有提到离婚是否合符律法,只记有禁止两次离婚或离婚一次/守寡的女人再嫁第一任丈夫。人们基于这段经文,说在神眼中一定有些「不合理的事」,使到离婚合符律法,便是把意思强加在经文上。
无论如何,在神心目中,那个我刚形容的假想男人也只是一个犯奸淫的人,他触犯了第七诫。实际上,他还比一般犯奸淫的人罪加一等,因为他犯了「双重奸淫」,何以会这样?第一,他自己犯了奸淫,耶稣后来说:「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太十九9)
第二,因为那人现在所休的妻子也必须寻找另一个丈夫,挣扎求存,在神心目中,那法利赛人也相等于迫了自己的妻子与另一个男人行淫。因此,他也因他妻子「行淫」而招致罪孽。[5] 耶稣说:「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太五32)
如果耶稣说「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五32)是指到神要那法利赛人为他前妻的新丈夫「行淫」而负上责任的话,便更可能是会控告那法利赛人犯了「三重奸淫」了。[6]
我们读到另一段的经文,有些法利赛人问耶稣:「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太十九3),便可见到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些法利赛人所问的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显然,最少有些法利赛人愿意相信人可以由于任何缘故而离婚。
若有基督徒拿起这些经文,错误地解释,把重轭加在神的儿女身上,我便不得不说这些人可耻。耶稣这处所指的,不是一些还未重生之前离婚的基督徒,后来找到一个爱主的配偶,与那人结婚。那并不等于奸淫。如果耶稣是指那些基督徒,我们就不得不改写福音书,因为所有罪人所犯的罪也不再有可能得到赦免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得不这样传:「耶稣为你而死,如果你悔改,相信他,你的罪就可得到赦免。可是,如果你离婚了,就一定不可再婚,否则就是犯了奸淫,而圣经说犯奸淫的人会进地狱。同样地,如果你曾经离婚又再婚,你相信基督以先,就要承认多一宗罪,也要与你现时的配偶离婚,否则就是继续犯奸淫,而犯奸淫的人不会得救。」[7] 这是福音吗?[8]
诚实待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
耶稣第三个论到文士和法利赛人行为不义和误用圣经的例子,关乎神叫人说真话的命令。文士和法利赛人发展了一种很有创意的撒谎方法,我们从马太福音二十三章16至22节中得知,如果文士和法利赛人只是向着圣殿、祭坛或天起誓,便不认为自己有责任遵守,不过,如果他们向着殿里的金、祭坛上的祭品或天上的神起誓,才有责任遵守誓言!这些成人的想法如同小孩一般,以为只要自己的手指交叉放在背后,便不必向人说出真话,耶稣却期望自己的门徒说出真话。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祂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3-37)
神最初论到起誓的诫命,完全没有提到叫人指着甚么起誓,神希望自己的子民每时每刻也说真话,所以便永远不需要起誓。
起誓没有甚么不对劲,因为起誓其实只是许愿或诺言。事实上,起誓顺服神,是不错的想法,救恩也是从起誓跟从耶稣开始。不过,如果人们指着甚么起誓,是为了叫人相信他们,这只是间接地承认他们平常都是撒谎。 人们若常常说出真话,就永远不需要起誓。可是,今天很多教会中也有很多撒谎的人,而牧师也不时是首当其冲给欺骗和诡诈。
造就门徒的牧师要作诚实的榜样,又要教导自己的门徒总要说真话,知道约翰警告我们,所有撒谎的人也会被丢进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参考启二十一8)。
不要复仇,如同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
耶稣接下来提出的错谬之事,就是法利赛人曲解一节众所周知的旧约经文,我们在上面释经原则的篇章中,已思想过这段经文: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太五38-42)
摩西律法宣布,人们伤害了别人,被判为有罪,他所受的惩罚应该等同他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如果那人打掉了别人的牙齿,按着公平和公正,他也应该被人打掉牙齿。神赐下这诫命,是为了保证在审理一些严重罪案时,可以持守公正。神按着律法设立一个法庭和审判官制度,为了打击罪恶,保证公正,抑制报复,也命令审判官在判案时要大公无私,公正严明,要施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过这句话和命令也常见于一些论到审案公正的经文。
不过,再一次,文士和法利赛人又扭曲了诫命,把这诫命变成一个个人复仇的神圣义务。似乎,他们采取了一种「零容忍」的方针,遭到最轻微的冒犯时,也要寻求报复。
可是,神总是对自己的子民期望更高,神清楚地禁止人们报复(参考申三十二35),旧约教导我们,神的子民应该向他们的仇敌显出恩慈(参考出二十三4-5,箴二十五21-22),耶稣告诉门徒要转过另一边面,要多走一里路,来面对恶人,便肯定了这真理。人们得罪我们时,神想我们以怜悯待人,以善报恶。
不过,耶稣是否盼望我们会任由别人白占平宜,若对方希望的话,就任由他们糟蹋我们一生?把非信徒拉到法院,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非法行为寻求公正,是否不对?不。耶稣所指的不是一些要送到法院才能够伸张公正的严重罪行,却是叫人们不要为一些小事而想要报复。留心,耶稣不是叫我们给人在背后刺了一刀后,还要把自己的颈项交给对方上吊;不是说人们撞坏我们的车子时,应该连屋子也送给对方。耶稣不过是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些自私的人的轻微得罪和一般挑衅时,流露更大程度的容忍和怜悯,希望我们显得比那些自私的人所预期的还要仁慈一些。按着这标准,文士和法利赛人也相距甚远。
为甚么很多自称的基督徒那么容易被冒犯?为甚么他们这么快便因一些比被人掌掴更轻微十倍的事而动怒?这些人得救了吗?造就门徒的牧师要作出转过另一边面的榜样,教导门徒可以同样做。
不要恨你的仇敌,如同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
最后,耶稣列出多一个神所赐下的命令,文士和法利赛人却修改了这命令,好配合他们充满憎恨的心: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3-48)
在旧约中,神曾说:「要爱你的邻舍好象爱自己。」(利十九18《新译本》),但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方便地把一些爱自己的人才看为是邻舍,其它人则是仇敌,因为神只说要爱自己的邻舍,所以一定可以恨自己的仇敌。不过,按耶稣的说话,那根本不是神所想的一回事。
耶稣之后会说出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教导我们应该看所有人也是自己的邻舍。[9] 神希望我们爱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敌人,这是神对自己儿女的标准,也是神对自己的准则。神叫太阳照好人,也照恶人;降雨给好人,也给坏人;我们应该跟从神的榜样,向一些不配得的人显出恩慈,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便显出我们是「天父的儿女」(太五45),真正重生的人会表现得像天父一样。
神希望我们向自己仇敌显出的爱,不是一种感情,也不是同意他们的行恶。神不要求我们向一些反对我们的人怀有一些亲切的感觉,更加不是叫我们说假话,说我们的仇敌真是可爱。不过,神实在希望我们以恩慈待他们,为此自愿做一些事,最低限度会与他们问安、为他们祈祷。
留心,耶稣再一次加强自己的主题: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神的国。耶稣告诉门徒,如果他们只爱一些爱自己的人,便不比外邦人和税吏更好,所有犹太人也会同意这两种人一定会进地狱。这是另一个方法指出,人们只爱一些爱自己的人,便会进到地狱。
做好事,要有正确的动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
耶稣不但希望跟从他的人成为圣洁,也期望他们带着正确的动机追求圣洁。如果人们顺服神是出于一个错误的动机,即使顺从了神的命令,也可能仍然叫神相当不悦。耶稣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为了讨好别人(参考太二十三5),耶稣希望自己的门徒与他们有别: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耶稣的听众知道他所说的是那些人),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1-4)
耶稣希望跟从他的人会赒济穷人。律法命令人们作这事(参考出二十三11;利十九10,二十三22,二十五35;申十五7-11),但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施舍的时候,会大声吹号,表面上是为招集穷人,来领取他们慷慨的公开配给。可是,有多少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却完全没有赒济穷人?他们连施舍也没有,何须察验自己施舍的动机呢?如果文士和法利赛人由于自私,才大肆宣传自己的施舍,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又受到甚么驱使,叫他们忽略穷人的惨况?从这点来看,难道这些人的义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吗?
哥林多前书三章10至15节中,保罗也同样指出,我们可以会为一些错误的动机而做好事,如果我们的动机不正,所作的好行为便不会得到赏赐。保罗写道,人们甚至可能会由于一些不纯正的动机去传福音(参考腓一15-17)。按着耶稣所指示,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确保我们的动机纯正,就是尽可能在暗地里施舍,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行的。造就门徒的牧师会教导自己的门徒赒济穷人(倘若他们有财力),并且静静地实践自己所传讲的。
为正确的动机禁食祷告
耶稣也期望自己的门徒会祈祷和禁食,他们行这些事的时候,不会被人看到,只为讨神喜悦。否则,他们便与那些会进地狱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没有两样,这些人祷告和禁食,只为了人的赞赏,只得到很短暂的赏赐。耶稣劝告跟从他的人: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5-6、16-18)
有几多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没来没有祈祷生活,也没有试过禁食?[10] 在这点上,这些人的义如何可以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文士和法利赛人也有祷告和禁食(尽管出于一些错误的理由)。
转到祷告和宽恕的主题
耶稣一面论到祈祷的主题,又稍为离题,向门徒提供一些更特定的指导,教导他们应该如何祈祷。耶稣想我们祈祷时,不致羞辱天父,透过我们的祷告,否定一些天父已经启示自己的东西。举一个例子,因为神在我们未求之先,已知道我们所需用的(神知道万事),所以我们祈祷时,没有理由用一些无意义的重复语:
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7-8)
事实上,我们的祷告会反映我们有多认识神。人们若按着神自己的话语去认识神,会为神的心意祈祷,会求祂的旨意成就,求祂得着荣耀,他们最渴望就是成为圣洁,完完全全地讨神喜讨。耶稣模范的祷告反映这种特色,我们称之为主祷文,记在耶稣对门徒说出的指导中间,显出耶稣期望我们祷告的优先次序和虔诚:[11]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六7-11)
基督门徒最关心的,应该是神的名得到尊崇,受人尊重、敬畏,视为神圣看待。
当然,人们祈求神的名得到尊崇,本身也应该圣洁,尊崇神的名,不然就是假冒为善了。因此,这祈祷反映我们渴望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委身给神。
这模范祷告的第二个祈求也相仿:「愿你的国降临。」想到国度,便暗示有一位王会统治这国度。基督的门徒会渴望得见这位王,他是那位掌握他们生命,又统管全地的王。啊,唯愿万膝都跪拜耶稣君王,顺服相信他!
第三个祈求也跟第一个和第二个相似:「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再一次,我们自己若不是先委身于神,如何可能真心地作出这种祈求?真正的门徒渴望神的旨意完完全全地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名得到尊崇,祂旨意得到成就,祂国度会来临,都比我们得到「日用的饮食」重要。这第四个祈求之所以是第四,是有原因。本质上,这祈求反映一种我们正确的先后次序,见不到半点贪心。基督的门徒服事神,不事奉玛门,不定睛在地上的财宝。
容我补充说,这第四个祈求似乎指出,我们应该每天早上用这模范的祷告祈祷。
继续模范祷告
基督的门徒从不犯罪?看来他们有时也会犯罪,因为耶稣教导他们求神赦免他们的罪: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六12-15)
耶稣的门徒知道自己不顺服,便会得罪神,犯罪的时候,也会感到羞耻,渴望罪污可得除去,而感谢神,天父有恩典,愿意赦免他们。不过他们必须祈求赦免,这就是主祷文的第五个祈求。
不过,他们可否得到赦免,也视乎他们是否宽恕别人,因为他们得到如此大的赦免,也有责任宽恕所有请求他们宽恕的人(也要爱一些不求他们宽恕的人,努力与他们和好)。如果他们不肯宽恕别人,神也不会赦免他们。
第六个祈求也明显反映真正的门徒渴望成为圣洁:「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那恶者」)。」真正的门徒渴求圣洁,以致他们祈求神带领他们到一些环境,叫他们不致受试探,免得自己跌倒。此外,真正的门徒受到邪恶缠扰时,也会求神救他脱离邪恶。这肯定是一个很适合清早起来祈求的祷告,然后才走进这个邪恶和满有试探的世界,我们也可以肯定神也会应允这个祂叫我们去作的祷告!
人们若认识神,便会明白为何这祷告的六个祈求也是十分合宜,理由见于这祷告的最后一句:「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太六13)神是一位伟大的君王,统治祂的国,我们是其中的仆人。神是全能,无人胆敢违抗祂的旨意,一切荣耀也永远属乎祂,神是配得我们顺服。
主祷文的主题是甚么?圣洁。基督的门徒渴望神的名得到尊崇,渴望神的国得以建立在地上,渴望神的旨意也可完全地成就在任何地方,这三方面也比他们日用的饮食更加重要,他们想在神眼中讨神喜悦,他们跌倒时,想得到神的赦免,既蒙赦免,又去宽恕别人,又渴望可以完全圣洁,到一个地步想要避开试探,因为试探会增加犯罪的机会,造就门徒的牧师要教导这些给自己的门徒。
门徒和物质资财
登山宝训的下一个主题,很可能会使到很多声称的基督徒相当反感,因为这些人活下去是为不断累积物质财宝: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19-24)
耶稣嘱咐我们,不要为自己积财宝在地上,「财宝」可以是甚么呢?字面上财宝通常是放在宝箱中,藏在某一处,从来没有实际用途。耶稣说财宝会惹来虫子,会生锈,也会招来盗贼,换句话说,这些东西是「可有可无」。虫子只会咬一些放在衣柜最深处的衣服,不会蛀我们身上穿著的衣服,我们很少用的东西才会生锈,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盗贼大多数会偷取一些人们其实用不着的东西:艺术品、珠宝、贵重的小玩意和一些可以抵押的东西。
真正的门徒已「撇下一切所有的」(参考路十四33),不过是神的管家,所以每个用钱的决定也是属灵的决定。我们如何用钱,便反映谁在掌管我们的生命,我们积蓄「财宝」,储备金钱,购买一些不重要的东西,便显出耶稣没有作主。因为倘若是由耶稣作主,我们便会更好地运用他所交托给我们的金钱。
如何可以更好地运用?耶稣吩咐我们要积财宝在天,这怎样可能?路加福音中,耶稣告诉我们:「你们要变卖所有的赒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十二33)
我们赒济穷人,传扬福音,便可以积财宝在天上。耶稣叫我们拿一些肯定会变得毫无价值的东西,投资在一些将来不会朽坏的东西,这正是造就门徒的牧师现在所作的事,也会教导自己的门徒一样去行。
眼目昏花
耶稣说到人们眼睛瞭亮,全身就光明,若眼目昏花,便全身也黑暗。他的意思是甚么呢?耶稣说到的话一定与金钱与物质资财有关,因为他在前文后理也是说到这方面。
六章23节中翻为「昏花」的希腊文,在马太福音二十章15节中翻作「眼红(妒嫉)」,我们读到有一个雇主向他的工人说:「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明显地,眼睛不可能按着字面变成眼红,因此这「眼红(眼目昏花)」的表达是说到人们有贪念,这解释可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基督在马太福音六章22至23节中说话的意思。
眼目瞭亮的人象征人们内心纯正,任由真理的光临到他,因而他服事神,不积财宝在地,却积财宝在天,他的心也在天上。眼目昏花的人不容真理的光进入,因为他以为自己已有了真理,因此这人充满黑暗,信了谎话,又积财宝在地上,他的心也在地上,他相信人生的目的是为自我满足,金钱是他的神,这人不会进天国。
以金钱为神,是甚么意思呢?这是指金钱占有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地位,而理应只有神才可占有这个地位。金钱会主导你的人生,消耗你的精力、思想和时间,成了你快乐的原因,你爱钱财。[12] 所以,保罗看贪心等同拜偶像,指出贪心的人不会承受神的国(参考弗五5,西三5-6)。
神和金钱也想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耶稣说我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钱。再一次,我们看到耶稣仍然说出同一个主题: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神的国。耶稣清楚说明,人们若充满黑暗,视金钱为神,心在地上,又积财宝在地上,这些人并不是走在通向永生的窄路。
贪婪的穷人
人们不只是贪恋一些贵重物品,才算是沉迷物质,就算那些东西是一些基本所需,假若人们过份沉迷,也可能不对。耶稣继续说: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六25-34)
很多读这书的人,可能根本不能对耶稣这段话的听众产生共鸣。你上一次为衣食忧虑,是在甚么时候呢?
不过,耶稣所说的话一定可以应用在我们身上。如果连沉迷追求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是错的,更何况沉迷一些非必要的物品呢?耶稣期望自己的门徒主要专注两件事:神的国和神的义。一个自称的基督徒无法支付十一奉献(我要补充这是旧约的诫命),却又能够支付很多非必要的物品,这人是否做到基督叫人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标准?答案明显不过。
不要屡次挑错
耶稣向跟从他的人再定出一些命令,论到论断和挑错的罪: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太七1-5)
虽然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没有直接或间接地指责文士和法利赛人,但是这些人肯定犯上这些说到的罪;他们要找耶稣的错处!
耶稣警告人们不要论断别人,究竟有甚么意思呢?
第一,我们想一下耶稣不是指到甚么。耶稣不是指我们不应辨别是非,从观察别人的动静,根本地推断人们的性情。这相当清楚,耶稣说了这段话以后,便教导门徒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或把圣物给狗(参考七6),明显是用喻意说到一些人,指他们好象猪和狗。这些人不会欣赏圣物的价值,得了「珍珠」也不会赏识,这些人显然是未得救的人。而肯定地,如果我们要顺从这命令,便必须判断人们是不是猪和狗。
此外,耶稣简略地告诉门徒如何凭着果子判断假教师,这些人「外面披着羊皮」(参考七15)。清楚地,我们为了遵守耶稣的指导,必须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作出判断。
同样地,保罗告诉哥林多的信徒:
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林前五11)
我们要顺从这指示,便要察验人们的生活方式,按着我们所观察的东西,作出判断。
使徒约翰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很容易分辨那些是属神的人,那些是属鬼魔的,借着看看人们的生活方式,便可明显知道那些是得救的人,那些不是(参考约壹三10)。
这一切指出,按着人们所行的事,来辨别人们的性格,判断他们是属乎神或是鬼魔,并没有违反基督所提出的论断之罪,那么耶稣的意思是甚么呢?
留心,耶稣不是叫我们寻找弟兄的小错、污点(留心耶稣在这段经文中用了弟兄这字三次),不是叫我们不可按着人们明显的错处,判定他们是非信徒(因为耶稣在这讲论中也会简略地指导我们这样做)。相反地,这些指示是教导基督徒如何对待基督徒。基督徒不应彼此挑对方的小错,特别他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大错时,更不应如此,在这些情况中,他们也是假冒为善。耶稣有一次向一群假冒为善的审判官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八7)
使徒雅各所写的书信,所教导的往往与登山宝训相似,其中同样写到:「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五9)或者,这段经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耶稣所说的警告——寻找信徒同伴的小错,然后到处传讲我们发现到的错处,彼此埋怨,这是教会中最常见的罪恶之一,而那些犯罪的人使自己处于被论断的地步。我们说信徒的坏话,向别人指出某弟兄的错处时,便犯了这黄金定律,因为我们也不想别人在自己不在时,说自己的坏话。
我们可以用爱心指出信徒的错处,不过,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假冒为善,也要肯定自己没有犯上自己所提醒那人所犯的罪(或更重的罪)。然而,如果我们对非信徒这样做,便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似乎是下一节的主题,耶稣说: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他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七6)
同样地,箴言说:「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能人,他必爱你。」(箴九8)在另一个时候,耶稣告诉自己的门徒,面对一些拒绝福音的人,便要抖去自己脚上的尘土。门徒看到这些人不欣赏真理,认出他们是「狗」时,神便不希望他们浪费时间接触他们,以致其它人没有机会听到福音。
鼓励祈祷
最后,我们来到耶稣讲论核心的最后部分,先说出一些鼓励祈祷的应许: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太七7-11)
「啊!」有些读者可能会说:「这段登山宝训的话没有谈到圣洁。」
这全在乎我们在祷告中祈求,叩门和寻找的是甚么,我们若是「饥渴慕义」,便会渴望顺从耶稣在讲论中说到的一切命令,我们的祷告肯定会反映这种渴望。事实上,在这同一篇讲论中,耶稣前面教导我们的模范祷告,正表达出渴望神的旨意成就,渴望自己成为圣洁。
此外,路加所记载的版本中,这些我们正在讨论的祈祷应许结束时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路十一13)耶稣应许给我们「好东西」时,不是想到一些贵重物品。在他心中,圣灵就是「好礼物」,因为圣灵会使我们成圣,帮助我们传福音,叫其它人也可以成圣,而圣洁的人便会进天国。
其它的好东西也一定是在神的心意之内,神明显地最关心自己的旨意和国度,所以我们也应预期,我们若祈求一些在神国中有用的东西,神也常常会应允。
结语
现在,我们来到一节应该是差不多总结了耶稣说到此处的一切话的经文。很多注释学者却错过这点,但我们一定不可错过。这一节明显是一句结语,因为这节经文用「所以」作为开始,因而与前面的教训有关,而问题是:这节经文总结了几多耶稣前面所说的话?我们读一下这节经文,再思想一下: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这结语不可能只是总结前几节论到祈祷的经文,不然便没有意义。
记得在讲论开始的时候,耶稣曾指出别想他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参考太五17),讲论从那节开始,到我们刚刚看到的这节为止,耶稣基本上只是在肯定和解释神旧约的律法。因此,耶稣现在是总结所有自己所作的命令,这些命令也都出自律法和先知:「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七12),马太福音五章17节至七章12节中耶稣说过的一切话,也由「律法和先知」这话连接起来。
现在,耶稣开结总结自己的讲论,再一次重述他的主题:只有圣洁的人会承受神的国。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七13-14)
明显地,窄门会引到永生,找着的人不多,这是象征救恩;宽门会引到灭亡,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路,这是象征沉沦。如果耶稣在这节之前所说的一切会有甚么意义,如果这篇讲论有逻辑的渐进安排,如果耶稣是会理性地沟通的人,那么最自然的解释会是,窄路就是跟从耶稣的路,顺从他的命令,宽路就是相反的路。有几多声称的基督徒正走在讲论中所形容的窄路呢?造就门徒的牧师肯定要走在窄路,也要带领自己的门徒走在同一条路。
很多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也会感到困窘,在这篇讲论中,耶稣谈到很多有关得救和沉沦的事,却全无说到信心或相信他的问题。不过,人们若理解信心和行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便不会觉得这篇讲论有甚么问题。人们顺服耶稣,便会透过行为,显出自己的信心,人们若不顺服他,便不会相信他是神的儿子。我们得救除了由于神所我们施出恩典,也是在乎我们生命中发生的转化,我们的圣洁就是神的圣洁。
如何认出假的宗教领袖
耶稣继续说到下一段的结语,叫他们小心提防假先知,这些人会引诱一些胡涂人走上灭亡的宽路,这些人也不是真正属乎神,只是假装而已,所有假教师和假领袖也是属于这一类。这些人如何可以辨别出来呢?
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七15-23)
清楚地,耶稣指到假教师很懂得骗人,他们表面上看以很真诚,可能会称呼耶稣是主,可以传道,赶鬼和行神迹,但是他们只是「披着羊皮」的「大坏狼」,不是真正的羊。我们如何可以知道他们是真是假呢?我们透过察验他们的「果子」,便可以认出他们的性格。
耶稣所说到的果子是甚么呢?明显地,这些果子不是行神迹,顺从耶稣一切的教导,这才是果子。假信徒是「作恶的人」(七23),我们有责任以耶稣所教导和命令的东西,与这些人的生命比较一下。
今天教会中有很多假教师,我们不应感到惊讶,因为耶稣和保罗也向我们预告,末世快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预料这些人会出现(参考太二十四11,提后四3-4)。我们今天最当道的假先知,正教导我们不圣洁的人也可以得到永生,他们要为数以百万计永远沉沦的人负上责任,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写到这些人,说:
「真是可怕!神的使者变成魔鬼的差役!这些人受命要教导人们永生之道,却实际上教导他们地狱之路……如果有人问:『谁人曾经这样做?』我会回答,有数以万计明智又德高望重的人,这些人不论宗派,讨好一些骄傲的人、不务正业的人、情欲的人、爱世界的人、爱寻乐的人、不义或不仁的人、那些安逸、轻心、无害、无用之辈、一些不为义受逼迫的人,叫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进天国。这些人正正是假先知,他们出卖神,又出卖别人……他们不住地把人带到黑暗的国度,何时有人跟从他们,便可怜得连灵魂也会灭亡,「愿地狱从地下上来,吞灭这些人!」[13]
有意思地,约翰卫斯理特别提到耶稣在马太福音七章15至23节中针对的假先知。
留心,耶稣再次清楚地说,不结好果子的人也会丢进地狱(参考七19),与今天很多假教师告诉我们的情况相反。此外,这原则不只是应用在教师和先知身上,也适用于所有人,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先知如是,所有人也如是,耶稣的主题是: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天国。人们不顺服耶稣,便注定会进地狱。
也要留心,耶稣把人们内心和外面的情况也连上关系,「好」树结好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人外面结出的好果子,仍源于人们内心,神借着恩典,改变了那些真正相信耶稣之人的生命。[14]
最后的警告和总结
耶稣最后以一个警告和例子总结自己的讲论,你也会预计到,这总结也会阐明他的主题:只有圣洁的人才会承受神的国。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27)
耶稣最后所作的讲解,不是教导人如何「在今世成功」,有些人却如此误用这节经文,上下文指出,耶稣不是教导人们如何在艰难时期靠着相信他的应许,飞黄腾达。这段经文总结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一切所说的话,人们若遵守他的话,便是聪明人,可站立得住,不用害怕神的忿怒临到;人们若不顺服神,便是无知的人,便会大大受苦,遭到「永远沉沦」(帖后一9)。
回答问题
耶稣的登山宝训只适用于那些在他受死和复活前的人,这是否可能呢?这些人是否暂时靠着律法得救,但是耶稣为他们的罪死后,便因信得救,因此废掉这讲论中所阐明的主题?
这理论错误重重,从来没有人可以靠着行为得救,在旧约以先和期间,也总是因着信心。罗马书第四章中,保罗主张亚伯拉罕(旧约以先)和大卫(旧约期间)也是因信称义,不是靠着行为。
此外,耶稣的听众也不可能因着行为得救,因为他们都是罪人,亏缺神的荣耀(参考罗三23),只有神的恩典才能救他们,也只有借着信心才可领受神的恩典。
不幸地,今天教会中,太多人会看耶稣的命令只是用来叫我们感到有罪,以致看到自己无法靠着行为赚得救恩,现在我们已「得着福音」,因信已经得救,便可以忽略他大部分的命令。当然,除非我们想叫别人「得救」,便可以再拿出这些命令来,向人们指出他们罪恶甚大,以致他们可以因着「信心」得救,不依靠行为。
然而,耶稣没有告诉自己的门徒:「进到世界去使人作门徒,确保他们知道,一旦他们感到自己有罪,然后因信得救,那我的命令已经在他们的生命上完成了工作。」相反地,他是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二十八19-20)造就门徒的牧师正是做这事。
[1] 有趣地,雅各书接下来的一节经文就是:「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雅二14)
[2] 人们不时会指出「律法的仪式方面」和「律法的道德方面」,这样说不错,虽然圣灵在耶稣复活后才向使徒赐下大部分就耶稣成全仪式律法更详尽的解释,我们现在知道为何新约不再需要献祭,因为耶稣就是神的羔羊,我们也不再跟从旧约的食物律例,因为耶稣宣告所有食物也是洁净的(参考可七19),我们不用地上大祭司的代求,因为耶稣现在成了我们的大祭司。不过,不像仪式律法,耶稣在世时、死后和复活后也没有做过或说过甚么,修改任何道德的律法。相反地,耶稣又解释又肯定神的道德律法,而耶稣复活后,使徒受到圣灵感动也是这样去行,基督的律法(新约的律法)中全部收入摩西律法的道德方面,也要记得,耶稣是向当时守摩西律法的犹太人说话,因而人们解释马太福音五章17至20节中耶稣所说的话时,要按着他在新约中不断作出的启示,来加以解释。
[3] 此外,如果耶稣是论到我们相信他时,他免费地加给我们法律上的义,为甚么他最少不暗示这点?为甚么耶稣向一些未受过教育的人说一些很容易叫他们误解的话,他们从不猜到耶稣是说到他所加给的义 ?
[4] 把这个原则应用在我们与主内弟兄姊妹的关系上。耶稣称呼一些宗教领袖是愚昧人(参考二十三17),圣经也普遍会这样做(参考箴一7、十三20)。
[5] 当然,那女人再嫁时,神不会看她犯了奸淫,她只是她丈夫犯罪的受害者。明显地,除非那女人再嫁,否则耶稣的话便没有意思,因为,那女人根本不会有可能被人看为犯奸淫。
[6] 再一次,神不会看那新丈夫犯了奸淫,他所行的是美事,娶一个被休的女人,供养她的生活。不过,如果有人煽动一个女人与自己的丈夫离婚,好叫他可以娶她,就会犯了奸淫,或者这就是耶稣心目想指出的罪。
[7]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出一些其它的处境,举一个例子,基督徒姊妹被未信的丈夫休了,再嫁一个主内的弟兄,肯定不算犯了奸淫。
[8] 我会在讨论离婚与再婚的一章中,更全面地讨论这个问题。
[9] 有一个犹太律法师想显明自己有理,便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你可以肯定他已有自己的正确答案。耶稣用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回答他,撒马利亚人是犹太人所恨恶的民族,却证明了自己是另一个受害犹太人的邻舍(参考路十25-37)。
[10] 这书后些的部分,我收入了一整篇章论到禁食的问题。
[11] 不幸地,有些人认为基督徒不应运用这祷告,因为这祷告最后没有「奉主名求」。可是,按着这逻辑,我们可以推论,使徒行传中和新约书信中所记的很多使徒的祷告,也不是「基督徒的祷告」。
[12] 另一个场合中,耶稣说了同一段话,指到人们不可能同时事奉神和玛门,路加告诉我们:「法利赛人是贪爱钱财的,他们听见这一切话,就嗤笑耶稣。」(路十六14)所以再一次,在登山宝训中,耶稣清楚地揭露法利赛人的行径和教训。
[13] 约翰卫斯理,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Baker: Grand Rapids, 1996),,Wesleyan Methodist Book Room, London, 1872年版本的修订版, 441、416页。
[14] 我不禁也想藉此在这处评论一句人们想为别人犯罪找借口时普遍会说的话:「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如何。」与此相反,耶稣这处说到人的外面可以反映人的里面,在另一个场合中,耶稣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人们若说出恼恨的话,便反映他内心充满愤恨。耶稣又告诉我们:「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可七21-22)人们犯奸淫时,我们便知道这人内心的情况:奸淫。